山东医疗卫生

辅导咨询

热点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医疗卫生 > 阅读资料 > 医学心理学 >

2018山东医疗卫生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的关系

2018-07-27 13:51:42|

医学心理学当中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是医疗卫生招聘考试当中经常考查的一项内容,既然它经常会被考查,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精心梳理总结医学心理学当中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的相关内容。

(1)应激,也被称为压力,1936年,塞里提出了“-般适应综合征”和应激概念,标志着现代应激研究的开始。其研究发现应激一般经历了警戒期、抵抗期和衰竭期三个阶段。

警戒期:是机体为了应对有害环境刺激而唤起体内整体防御能力的动员阶段。此时机体的主要生理变化为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压升高及呼吸心率加快,全身的血液集中供应到心、脑、肺和骨骼肌系统,使机体处于最好的准备阶段(准备战斗或逃跑)。

抵抗期:如果持续暴露在有害环境之中,机体就会转入抵抗或适应阶段,通过增加合成代谢以增强对应激源的抵抗程度。这个阶段某些警戒期反应发生改变甚至逆转。

衰竭期:如果继续处于有害刺激之下或有害刺激过于严重,机体会丧失所获得的抵抗能力而转入衰竭阶段。此时动员阶段的症状会再次出现,而且成为不可逆的,也可以造成疾病状态,产生所谓适应性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2)应激源是指能够引起个体产生应激的各种刺激。在人类,应激源就是各种生活事件,包括来自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各种事件。

根据应激源的来源分为内部应激源和外部应激源。内部应激源是指产生于有机体内部的各种需求或刺激,包括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生理方面如头痛、发热、肢体伤害等;心理方面如期望过高、追求完美、悔恨等。外部应激源是指产生于有机体外部的各种需求或刺激,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自然环境方面有空气污染、噪声、天气炎热等,社会环境方面有人际关系不良、工作不顺心、夫妻感情不和等。

另外还可以根据应激源的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属性来进行分类。

躯体性应激源:指由于直接作用于躯体而产生应激的刺激物,包括理化因素、生物因素和疾病因素等。例如:冷、热、噪声、机械损伤、细菌、病毒、放射性物质等均属于躯体性应激源。

心理性应激源:指导致个体产生焦虑、恐惧和抑郁等情绪反应的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挫折。心理冲突的形式常见的有3种:①双趋式冲突:两样东西都想要,但是两样东西又无法同时得到。例如:既想升学,又想工作就属于双趋式冲突。②双避式冲突:两样东西都不想要,但又必须接受其一时,形成双避式冲突,即所谓“前怕狼,后怕虎”。例如:患病既不想吃药,又不想开刀就属于双避式冲突。③趋避式冲突:对某样东西既想要,又害怕,如想吃葡萄又怕酸,即属于趋避式冲突。

社会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范围极广,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诸如家庭冲突、子女生病、亲人去世、天灾人祸、动乱、战争等都属于此类。

文化性应激源:指一个人从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环境,由于生活方式、语言环境、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的变化所引起的冲突和挑战。

(3)心身疾病又称心身障碍或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理解心身疾病的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生物或躯体因素是心身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心理社会应激往往起到“扳机”的作用。②个性特征与某些心身疾病密切相关。③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重要的作用。④以躯体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为主,一般有比较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⑤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上。⑥同一病人可有几种心身疾病存在或交替发生。⑦病人常有相同或类似的家族史。⑧疾病经常有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常见的心身疾病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消化道溃疡、肿瘤、支气管哮喘。

以上就是关于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对此有更多的了解。小编会持续更新有关医学心理学的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关注一下。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责任编辑:王晓菁)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真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微信公众号
微博二维码
咨询电话(9:30-23:30)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 点击咨询

投诉建议:400 6300 999转4